减温水调节阀的两个关键技术难点,只有解决这两大难点,才能设计出一种合理有效的结构,既能防止汽蚀和冲刷损坏,又能有合乎使用要求的工作流量特性。为解决上述难点,很多专业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开发,取得很好的效果。目前技术成熟的常用的减温水调节阀型式有环流对冲式调节阀、 多级节流调节阀及迷宫叠片式自力式调节阀,下面我们先来介绍环流对冲式调节阀。
环流对冲式调节阀是在多孔抗汽蚀套筒阀、多级阀芯节流调节阀、迷宫叠片式调节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是高压差抗汽蚀调节阀的新一代产品。环流对冲式调节阀的关键零件——环流对冲式盘片,采用特殊的结构和工艺。该盘片和当前流行的迷宫式盘片相比,形状相近而功能和原理却有很大区别。迷宫式盘片是在圆片上加工数道各自独立的沟槽,沟槽路径是曲折多弯的。通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改变流体方向,达到增加阻力和逐步降压,可以防止在降压过程中产生空化和汽蚀。环流对冲式盘片在圆盘上也加工有数道至十数道沟槽。其沟槽由同心的环行槽和径向槽互相贯通。相邻的流道间可以沟通。流体由外环经由径向槽流入内环。在流动过程中,一部分流体一分为二,背向流去。另一部分流体合二为一,调节阀加工,相向汇合。高速流动的分子产生撞击、摩擦和旋涡,大量消耗能量。使压力能更有效降低。其降压效果比迷宫式盘片更好,防汽蚀效果更佳。使用寿命也更长。
调节阀用于调节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领域中的介质流量、压力、温度、液位等工艺参数。根据自动化系统中的控制信号,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度,调节阀生产,从而实现介质流量、压力、温度和液位的调节。
调节阀的发展自20世纪初始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,先后产生了十个大类的调节阀产品、自力式阀等。
分类:
1.气动薄膜调节阀
2.气缸式调节阀
3.三通调节阀
4.角形调节阀
5.衬氟调节阀
6.自力式调节阀
发展历程:
20年代:原始的稳定压力用的调节阀问世。
30年代:以“V”型缺口的双座阀和单座阀为代表产品V型调节球阀问世。
40年代:出现定位设备,调节阀新品种进一步产生,出现隔膜阀、角型阀、蝶阀、球阀等。
50年代:球阀得到较大的推广使用,三通阀代替两台单座阀投入系统。
60年代:在国内对上述产品进行了系列化的改进设计和标准化、规范化后,国内才才有了完整系列产品。现在我们还在大量使用的单座阀、双座阀、角型阀、三通阀、隔膜阀、蝶阀、球阀七种产品仍然是六十年代水平的产品。这时,扬州调节阀,国外开始推出了第八种结构调节阀——套筒阀。
70年代:又一种新结构的产品——偏心旋转阀问世(第九大类结构的调节阀品种)。这一时期套筒阀在国外被广泛应用。70年代末,国内联合设计了套筒阀,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套筒阀产品系列。
80年代:改革开放期间,中国成功引进了石化装置和调节阀技术,使套筒阀、偏心旋转阀得到了推广使用,尤其是套筒阀,调节阀生产厂家,大有取代单、双座阀之势,其使用越来越广。80年代末,调节阀又一重大进展是日本的Cv3000和精小型调节阀,它们在结构方面,将单弹簧的气动薄膜执行机构改为多弹簧式薄膜执行机构,阀的结构只是改进,不是改变。它的突出特点是使调节阀的重量和高度下降30%,流量系数提高30%。